为什么马斯克说“人类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,可能不足十亿分之一”?
发布日期:2025-08-21 21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作者 | Talk君

大家好,我是talk君

2016年,加州Code Conference的聚光灯下,埃隆·马斯克面对全球科技精英抛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:

“人类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。”

他以平静的语气补充道:

“我们现在很可能生活在一种由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世界中。”

会场陷入短暂沉寂,随后激起的涟漪至今仍在科学界与哲学界回荡。

这一论断并非马斯克的突发奇想,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2003年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·波斯特罗姆的论文《我们是否生活在计算机模拟中》。

波斯特罗姆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三难困境:若未来文明能创造大量虚拟世界,则真实人类存在的概率将趋近于零。

马斯克正是基于此模型,推算出人类活在真实世界“不到十亿分之一”的概率。

支撑他信念的,是科技发展的惊人轨迹。

技术进化的终极预言

四十年前,我们只能玩《Pong》游戏——两个方块加一个圆点。四十年后,我们拥有了逼真的3D模拟,数百万玩家沉浸其中。很快,虚拟现实(VR)和增强现实(AR)将使游戏与现实难以区分。

按照这个速度,哪怕将技术发展速度降低一千倍,一万年后的虚拟世界也将达到我们无法想象的高度。

当数十亿台设备运行着与现实无异的模拟世界时,个体生活在真实基础世界的概率自然微乎其微。

这一理论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。

1981年,哲学家希拉里·普特南在《理性、真理与历史》中提出的“缸中之脑”思想实验早已为这种困境埋下伏笔:

如果一个人的大脑被取出放在营养液中,通过电极接收计算机模拟的所有感官信号,他将无法区分自己感知的“现实”是真实的还是人造的。我们又如何证明自己不是浸泡在某个高等文明的营养液里?

更令人不安的是,一些科学现象似乎也在为模拟理论提供佐证。

为什么光速是宇宙中不可超越的极限?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“模拟系统”的处理能力上限——就像游戏服务器设置了最大运行速度以防止崩溃。

量子力学中“观测导致波函数坍缩”的奇特现象,也被解释为系统为节省计算资源采取的策略:当人类不观测时,微观粒子以概率波形式存在;一旦观测,系统才进行精确计算呈现具体位置。

怀疑的声音从未停止

有分析指出,模拟整个宇宙所需计算能力可能超出物理极限——即使将整个行星改造成计算机,也难以处理原子级别的实时互动。

更深层的质疑是:如果模拟物体变成“现实”,那它还算模拟吗?当我们与食物、空气和他人互动时,这些物理体验如何被完全编程?

马斯克面对这些争议却表现出奇特的乐观:

“如果这是一个模拟世界,我们应当抱有希望——因为这意味着文明没有因灾难而毁灭。”

这种观点与他探索火星殖民的雄心暗合:无论是真实还是模拟,人类的延续才是终极目标。

前一阵,马斯克的神经科技公司Neuralink宣布目前全球已经有七人植入了大脑芯片设备。

这一举动被视为他对模拟理论的身体力行:如果意识能被解码和连接,那么“现实”的边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科幻作品早已描绘

模拟世界的悲剧性困境

在格雷格·伊根的小说《置换城市》中,当数字角色转身时,系统会停止渲染他视野之外的画面以节省计算资源。

如果人类真的生活在类似模拟中,那些未被观测的宇宙角落是否也处于“未渲染”状态?

而罗宾·汉森在《Em时代》中构想的更令人不安:

模拟人类(em)被企业无限复制用于工作,完成任务后只需选择“是否保存记忆”——这种数字劳工的处境是否可能正是我们的未来?

当马斯克仰望火星时,他眼中看到的或许不只是红色星球,而是验证宇宙真相的终极实验室。

无论我们最终证实自己生活在基础现实还是模拟程序中,这一探索本身就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永恒困境:在浩瀚宇宙中,我们既是观察者,也可能是被观察的实验品。

当虚拟与现实边界的幕布被掀起一角,暴露出的不仅是宇宙的奥秘,更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不懈追问。

对此你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~

赶紧关注视频号@一刻talks吧!